右鍵不能

星期四, 5月 02, 2013

第三帝國與音樂

“你認為我曾何幾時,以『日耳曼』作為我行為的標準?你覺得莫札特作曲時會想著『亞利安』嗎?我只知道兩種人:庸人或天才。 ”----- 理查·史特勞斯寫給友人的信中批評納粹主義。


最近觀賞了2002年的電影,曾獲奧斯卡獎,由波蘭斯基執導的《戰地琴人》(The Pianist)。講述波蘭猶太裔鋼琴家二戰的真實經歷。

其實我一開始是衝著蕭邦的鋼琴曲去觀賞的,越看越熟悉,片子彷彿是模仿二戰紀錄片拍攝出來的樣子,或許這是導演用心呈現出當時的情景吧。

1939年,納粹德國入侵波蘭,很快就佔領了全境,波蘭內的百萬猶太人籠罩在納粹的陰影之下。第三帝國已經歷了『紐倫堡法案』、『水晶之夜』等排猶活動,猶太人紛紛離開德國,逃到歐洲各國或美洲去。可惜除了英國,歐洲絕大部分領土都落入納粹和其盟友手中,猶太人的命運可想而知。

片中的鋼琴家是波蘭猶太人,在華沙被佔領前為波蘭廣播電台演奏著蕭邦第20首夜曲。納粹來到時,猶太人很快被剝奪所有的權利,四十萬波蘭猶太人被趕入窄小的『隔都』(Ghetto)內,生活條件奇差,多人死於饑饉疾病

在萬湖會議,納粹頭子們通過『最終解決方案』,打算清除所有的歐洲的猶太人。波蘭隔都中的猶太人大群被送往集中營處死,主角因猶太警察的幫忙錯過火車逃過一劫,留在華沙擔任拆除『隔都』的善後工作。

隨著戰情告急,納粹加快消滅猶太人的步伐,無論是否能對第三帝國的戰事做出任何貢獻,一律送往毒氣室。主角四處躲藏,仗著朋友的藏匿得以存活。隔都內剩餘的猶太人得知前往集中營只有死路一條,奮起反抗,結果納粹徹底蹂躪隔都,將其破壞殆盡。

鋼琴家無奈只得躲在廢墟閣樓,飢寒交迫。一日下來尋找食物時不巧撞見德國軍官,對方知道他是猶太人亦不為難他,希望他能奏一曲。於是鋼琴家彈奏了蕭邦第一首敘事詩,軍官後來提供了他食物和大衣。

德軍隨即撤離波蘭,蘇軍解放華沙,鋼琴家終獲自由,不過他的家人則沒那麼幸運。戰後他尋找庇護他的軍官,不得其所。

我也觀看了BBC為特雷布林卡(Treblinka)集中營作的紀錄片,記錄著猶太人的血淚史。我無法理解為何希特勒會為了一些空想去消滅整個族群,更不能體會當時德國人民對他的服從,即使其理念多麼瘋狂荒謬。

事到如今還有許多人否認大屠殺曾經發生,這種說法對人類文明是一種侮辱。尤其中国人反猶我更不能理解,同是法西斯主義的受害者,否認猶太人大屠殺幾乎等同於否認南京大屠殺一樣可悲。

P/S:著名作曲家理查·史特勞斯晚年時飽受納粹滋擾。他努力保護身邊的猶太人與第三帝國高層周旋,但其傲骨讓他很難與納粹頭子合作,常常惹惱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,故意處處刁難他。納粹還需要他的音樂做宣傳,就向他家人下手。其媳為猶太人,和他孫子常遭恐嚇欺辱,一次,他媳婦的家人被送往集中營,他寫信給親衛隊高層通融不果,親自來到集中營前,呼道:『我是作曲家史特勞斯博士!』,營衛卻給他吃閉門羹。

二戰結束後,史特勞斯回到化作廢墟的德國,痛心疾首地寫出了『變容』 (Metamorphosen)交響詩,他對德意志文化遺產毀滅的悲痛我們能從該交響詩中略知一二。

PP/S:德布西的音樂在第三帝國被禁,原因是『頹廢』,馬勒更慘,頹廢再加上他是猶太人,以納粹的標準更應被禁。其他被禁的音樂包括現代音樂和爵士樂。



PPP/S: 指揮家福特萬格勒為了保護旗下的音樂家被迫和納粹當局合作,相比之下卡拉揚卻為了自身前途加入納粹黨,成為他人生不光彩的一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