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聲明本人並非燒友,故以下所寫乃一些個人聽感。
玩耳機果然是個大坑,『前車之覆,後車之鑑』 此話不假,如今深陷火坑再也爬不上來了!
大火坑(誤。
本人以前用的耳機為50令吉一對 Philips,當時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妥,手上沒像樣的隨聲聽,也沒戴耳機出門的習慣。但自從擁有 iPhone 4S ,電話裡存了不少無損的音樂檔(CD轉ALAC),決定買一隻耳機,出門時得以把外面的喧鬧隔絕開來。
我到耳機專賣店選購及試聽,測試音樂為:卡拉揚指揮,羅斯卓波維奇演奏的德沃夏克大提琴協奏曲、Miles Davis 『Kind of Blue』、Deftones
『恋の予感』、Armin Van Buuren 和 Skrillex 的電音等等。(音樂雜食系)
Beats Studio: Bass 太重,聲音糊成一團,本人不聽饒舌嘻哈,高昂的價格與表現不成正比。Noise Cancellation 功能必須用上電池,而且效果不明顯。試過其它『姐妹』型如『Solo HD』、『Pro』(號稱DJ專用,我被低音『嗡、嗡』震得暈頭昏腦,彷彿戴了一對 Subwoofer 在頭上)、『Diamond Tears』(這個外形超炫)、『Inspiration』,聲音都很模糊。
『魔聲』主要以明星效應及炫目外觀作為宣傳,音質卻為燒友詬病。本人覺得耳機的聽感是很個人的事,人各有所好,每一款耳機的市場定位也不同,無法比較。人說『魔聲』
耳機價格過高,這倒不假,這種市場定位主要是瞄準『炫富』及其『潮人』消費群。 據說『魔聲』的營業額60%來自其耳機市場,利潤驚人,也導致日後
『Beats』 與『魔聲』分道揚鑣。
Bose QuiteComfort 15:極為舒適,Noise Cancellation 效果出色(用它們自家提供的鋰離子電池),音質不俗,價格偏貴。
Audio Technica M50: 廣為人知的DJ耳機,隔音良好,低音澎湃又不失準確。
陰險的店家見我對音質有一定的要求,決定推我下火坑.....
好火坑,不跳嗎 ?
Beyerdynamic DT 880(250歐姆):各方面表現皆十分優異,聲音平淡,動態略顯不足,沒耳擴不出好聲,不適合戴出門。
Sennheiser HD 598:古典爵士表現佳,搖滾電音則不。不需要耳擴就能出好聲,佩戴舒服。由於無法隔音,不能作為外出用耳機。
Sennheiser HD 650:無比的清晰及氣勢,層次感及解析力比 HD 598 還強,不愧是古典之王。既然是古典之王,就不適合搖滾電音等音樂了。對前段要求很高,沒有好耳擴休想推得動。
難為店家替我講解各種耳機的特色,他使用的『音色』專業術語如什麼低頻下潛、肥厚瘦乾硬冷等等,都不懂。
結果忘了要買隔音耳機的初衷,敗了一隻 HD 650 回家,訊源是馬蘭士 CD 5004,後來又敗了一隻 GSP Solo 耳擴,每晚閱讀時戴上,耳聞伯恩斯坦的跺腳聲、義大利四重奏團員的呼吸聲,每一把樂器的位置都很清晰,曾試過緊盯著其中一個聲部不放,毫不含糊地從頭聽到尾。
把音樂分析得那麼清楚是否偏離了欣賞音樂的本質呢?這問題人們各有看法。
HD 650 是很燒錢的投資,訊源、耳擴 、線材(一種迷信)一樣也不能少,否則不能發揮其潛力,要購入之前得三思。
相當不錯的演繹。
布拉姆斯除了弦樂四重奏,他的單簧管奏鳴曲也很值得一聽。
美歌的聲音超讚的~
P/S:目前外出及聽流行歌曲用的耳機是專業『監聽』(聲音不加修飾)耳機:Audio Technica ATH-M50,主要是喜歡其隔音效果及均衡的聲音。便攜式耳擴為 Fiio E11。
PP/S:去年8月,阿巴多取消馬勒第八交響曲的演出,許多人大感不解及失落,其中原因不得人知。